中国好老师

项目动态

未来已来,我们如何做好家校社合力育人——教育变革视阈下的合力育人新探索暨家校社共育论坛成功举办

2020-12-01 分享至: 中国好老师 分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11月14日上午,“教育变革视阈下的合力育人新探索暨家校社共育论坛”于线上及线下会场同步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第五小学与“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公益行动”)办公室联合举办。

“公益行动”项目推进办公室主任吴洪健、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洪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丁道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项目主任梁博姣、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德育主任邢艳等出席了本次论坛的线下会场。湖南省长沙市实验小学校长王云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第五小学副校长冯文静在线参加了本次论坛。来自“公益行动”全国参与校的教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的会员单位、各地妇联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代表、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代表,分别在线上观看了论坛直播,累计超过4万人次。吴洪键主持了本次论坛。

吴洪健主持

碰撞:教育专家专业引领,一线校长实践分享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报告专家,洪明、丁道勇分别从家校社合力育人的基本内涵、功能及模式解读等维度,为与会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前沿理论。

洪明在《家校合作共育的基本内涵》报告中以丰富的理论支撑,阐明了家校合育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学校为主导,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为主要途径的协同行动”。洪明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育人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拥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和资源优势,建立平等健康的合作模式,实现协同育人,是家庭和学校获得双赢的最佳选择。

洪明做报告

丁道勇以《学习之路》为题, 对儿童的“学习、成长、希望”以深刻阐述。他强调,在学校和家庭当中,儿童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式。教育者需要思考“关键从来都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这段学习之路有没有帮助儿童成长”,好教师是“要让儿童看得到希望”。面临今年的特殊时期,家长和教师都要适应学习方式上的颠覆性转换,以积极的姿态帮助学生适应调整。他提醒“家长和教师应当谨记自己的两个身份:首先要做儿童学习的支持者,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困扰儿童的真实问题”,“其次要努力做一个值得儿童学习的成人,而不要总是以成人角色/身份向儿童提出要求。”

丁道勇做报告

在策略报告部分,王云霞、冯文静、邢艳分别根据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生成的成熟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享了如何通过新型家校学院、个性化定制家长会、家校活动以及家长培训课程等,多渠道实现良好的家校共育的经验与成果;梁博姣从社会机构的视角,分享了以家庭为主体促进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大型公益项目,介绍了社会机构如何与家庭建立合作模式,开展相关育人工作的路径。

王云霞、冯文静做线上分享

邢艳做分享

梁博姣做分享

本次论坛上,教育专家的深度阐释,一线校长的实操经验,社会机构的积极奉献,带给了全体与会者育人工作的新视界、新思考、新目标。霍雨佳在论坛总结中提出了对家校社共育工作的美好期待,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继续开展育人主题论坛交流活动。

霍雨佳做总结

激扬:踵事增华同心育人,踔厉奋发共写华章

本次论坛聚焦“合力育人”,旨在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不同的角度,开拓育人载体,激活合力机制,为一线学校将立德树人工作推向深入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方案,内容兼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次论坛亮点纷呈,内涵丰富,视阈新颖,参考价值丰富,得到全国各基地校的广泛关注,积极组织学校教师进行集体观看和学习,教师们在会后纷纷晒出了感悟和心得。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更是成长的摇篮;社会是能力的训练场,更是今天的少年儿童明天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的平台。学校教育需连接家庭与社会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合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大效能,通过此次论坛,让更多老师对于“合力育人”的本质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家校社合作策略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学校、家庭和社区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来自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的付莹老师这样提到家校共育工作,通过此次论坛,付老师表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让家校双极真正构建教育的磁场”。

本次论坛是“公益行动”助力中小学校开展家校社共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工作,在今年新冠疫情带来教育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未来,“公益行动”将继续通过优质课程资源输出和教师培训等形式传播正确先进的育人理念和科学有效的育人策略,也将继续联合社会各界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力量,推动中小学校开展家校社共育研究,共同书写新时代家校社合力育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