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全球“含金量”最高教育奖得主:从Fail到Not yet,打破学习困境的思维模式
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力量
“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孩子的智商出现分化
你相信智力(intelligence)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鼓励孩子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吗?
1978年,Dweck教授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拼图开始时很简单,后来变得越来越难。
实验之前,教授就预料到,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事实也确实如此。伴随拼图越来越难,有些孩子开始抗议:“现在一点都不好玩了!”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坚持要“放弃”,甚至直接将拼图推到地上。
但她没预料的是那些“成功孩子”的表现。当面对特别难的拼图时,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着双手,砸吧嘴巴,然后大喊一声:“我喜欢这个挑战!”另一个呢,露出喜悦的表情,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你知道吗?我期待这个拼图会非常有意思。”
为什么两类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是由于他们天生、无法改变的生理差异,比如智商(IQ)上的差异吗?
——不。首先智商并非根本原因,且智商并非不可改变。
Dweck教授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发现,这些孩子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智商出现分化。
思维模式,简单地说,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
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而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mindset)。
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维模式就属于成长型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且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还将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而按照公式绩效(performance)=能力(ability)×态度(attitude),就不难理解,为啥拥有成长思维的孩子,相比固定思维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Dweck教授还在很多其他领域发现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存在。
在两性关系中,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寻找那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伴侣,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更倾向于找那些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人。
在运动领域,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运动员会努力参加训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而具有固定思维的运动员则将自己的裹足不前、不理想的成绩归因于其他人。更为关键的是,教授的研究结果证实,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
我们到底怎么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
Dweck教授说,不困难,一些很小的干预,就能产生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作用。
比如,更加明智地表扬孩子。不要表扬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用类似“这幅画太棒了,你就是我们的毕加索!”、“宝贝,你太聪明了!”这样模糊从语句表扬孩子。
这样做并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学的更好,反而会使孩子认为自己被重视、被表扬仅仅是因为智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自己看起来“不聪明”、“很蠢”,长此以往,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比如,教会孩子运用“yet”。Dweck教授在芝加哥一所高中发现,在那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数不是一个代表失败的界定词(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yet”(尚未达到)。这两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孩子得到是“不合格”的评定,他可能认为自己已被判断为失败者,没有进步的空间、学习的大门被关上了。而“notyet”则意味,他还在在学习的轨道上,只是还没有到达终点而已。所以,如果孩子说“这个我做不了”,请教会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着:他只是现在还做不了,但下次会做的更好。
运用yet这个词,我们能帮助孩子塑造这样的思维模式,即: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积极和努力会让他下次做的更好。
不同思维模式的区别
固定思维的人:规避挑战。痛恨变化。老是关注限制。在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不接受批评。喜欢呆在舒适区中。有时候觉得努力是无用功。认为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
成长思维的人:欢迎挑战。拥抱变化。总是寻找机会。凡事皆有可能。珍视反馈、主动学习。喜欢探索新事物。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来源:中国教师)
声明:"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致力于好文推送,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文章来源。如有标注错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并及时致歉。
相关链接
- 云端耕耘育初心,砥砺前行再出发——“公益行动”2020年第二期校长高级研修班圆满举办 2020-11-17
- 和而不同 合力同行 ——“线下教学的优势与深化”交流会 2020-09-28
- 复学后亟待提升三大心理健康素养 2020-05-14
- 《一起按下“复学启动键”》赢得教师广泛参与——第五期云端育人系列活动顺利举办 2020-05-07
- 心理准备三部曲: 帮孩子从容迎接复学 2020-04-16